射向地质灾害的精准之“箭” ——安徽省黄山市地质灾害实时定向预警工作小记
“7月13日休宁县溪口镇杨家山和7月16日徽州区洽舍乡长潭村分别发生小型山体滑坡,通过实时定向预警,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7月25日,记者来到安徽省黄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该局局长徐东海还未等落座,就滔滔不绝地介绍起黄山市地质灾害实时定向预警系统来:“我们把这个系统叫做‘射向地质灾害的精准之‘箭’’。”
统计显示,2018年5月以来,黄山市共计发布地质灾害实时定向预警211次,涵盖乡镇336个,共计接到地质灾害灾险情速报169起,其中121起地质灾害发生在定向预警发布的区域和时间范围内,预警范围内发生的灾险情数量占总发生数量的71.6%。
徐东海介绍,2018年初,黄山市局联合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黄山市气象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根据黄山市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并针对黄山市小气候频发、短时强降雨无明显规律可循的特点,研发实时定向预警逻辑结构模型,从2018年5月起,率先在全省试行地质灾害精细化预警模式,将预警单元精细到乡镇,网格宽度约10千米,预警周期缩到每小时,实现了实时定向预警的起步,并收到了明显效果。
由于成功预警,休宁县溪口镇杨家山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
为提高预警的自动化程度和精准度,今年3月,黄山市局根据前期实践发现的问题,进一步优化了实时定向预警逻辑结构模型,并委托安徽省气象局合作单位合肥置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编程,于5月建成现行系统并投入使用。
系统实时监控全市现有的186个雨量站和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安装在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53个雨量站信息,自动抓取并计算72小时雨量,当降雨量达预警阀值时,系统自动生成预警信息,发给区县、乡镇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责任人和监测员,以乡镇为单位,开展小区域、精细化预警,及时提醒防灾工作人员按要求强化防范,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实时定向预警根据实时雨量分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4个等级,由黄山市局与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黄山站会商后,通过电话、传真和短信平台及时发布。
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黄山站站长侯捷介绍,雨量计算通过一个数学模型实现。这个数学模型依据过去15年1300多起地质灾害发生时的降雨量规律,参考地质地貌条件、降雨强度、降雨蒸发比重(土壤含水率)、流域气候特征、人类生产活动等因素,对全市101个乡镇每个乡镇设定4个阈值,分别对应红、橙、黄、蓝4种预警。
徐东海介绍,系统设有现场定位签到功能,绑定了全市所有监测员的微信,强降雨期间,对隐患点监测实现坐标打卡制度,保证监测员到达监测点现场进行巡查。同时,增加了灾险情上报功能,赋予乡镇干部和自然资源系统干部权限,快速上报灾险情。此外,利用气象专网优势,实时更新雨情相关信息,使预警频率达到了10分钟进行一次预警。
徐东海详细介绍了7月13日休宁县溪口镇杨家山小型滑坡从实时定向预警到处置的全过程。7月12日,皖南山区普降大雨,黄山市境内出现强降雨过程,截止到13日上午8时,休宁县南部部分乡镇24小时降雨量已达200毫米以上,且降雨仍在持续,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尤为严峻。
黄山市局于13日8时向休宁县五城镇发出了本轮强降雨第一个红色实时定向预警,要求启动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应急队伍全员在岗待命,包点干部驻点现场指导;加强督查检查,组织开展巡查,加大监测密度;启动本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Ⅳ级响应,应急队伍和综合救援队伍集结待命;紧急转移疏散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威胁人员及附近人员。
接到红色定向预警后,休宁县政府立即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并按要求部署相关工作。此后,黄山市局又向休宁南部的溪口镇、岭南乡、璜尖乡发出了第二个实时红色定向预警,溪口镇政府、休宁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接到预警后,果断对溪口镇杨家山滑坡隐患点上12户18名受威胁群众进行转移,并对转移群众进行了妥善安置。
13日,11时30分,杨家山滑坡面发现小面积滑塌,且滑坡体出现裂缝。因全部人员及时转移,未造成人员伤亡事故。随后县地灾办第一时间组织技术专家进行应急调查,对坡体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制订下一步排险方案。
“目前的实时定向预警系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继续开发和完善,不断提高技术能级,扩大使用面。” 徐东海坦言道。目前,黄山市正在尝试单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预警。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