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 媒体之声

凝聚防灾合力——2015年地质灾害综合防灾体系建设综述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李响 发布时间 2016-02-23

  “2015年,四川省全年因地质灾害失踪死亡人数仅3人,甘肃省是零死亡。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云南等传统灾害多发区,地质灾害共造成101人死亡失踪。”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向记者透露了这组数据。

    “你知道,这组数据意味着什么吗?”关凤峻解释,自国土资源部成立以来,四川省多年平均因灾死亡失踪人数是125人。去年的数据,仅是这个平均值的2.4%。“十二五”期间,全国平均每年成功预报地灾1228起,避免人员伤亡63238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1.5亿元,分别比“十一五”增加99%67%178%

    “关键要归功于综合防灾体系建设,凝聚起了防灾合力。”关凤峻表示,“十二五”以来,特别是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发布以来,国土资源部门立足基层,强化体系建设,责任落实、隐患排查、培训演练、监测预警、主动避让、综合防治环环相扣,贯穿始终,综合防灾体系建设成效已初显。

     

    统筹协调的防灾体系

    【全面实行防治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

2015年全国共发生地灾8224起、造成287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4.9亿元,与2005年~2014年平均数相比,分别减少68%63%46%。从数据上看,灾情可说是总体偏轻。

    “在防灾准备上,我们作最坏的打算;在防灾效果上,我们努力争取最优。”关凤峻强调,综合防灾体系发挥的统筹协调作用,功不可没。

    “十二五”期间,国家完善防灾责任体系,全面实行地灾防治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政府主要负责人为防灾第一责任人,同时对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防灾责任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实践表明,取得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地灾防治工作会更积极主动。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全面细化和落实各部门分工和任务,明确各部门联动机制,确保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关凤峻表示。

    据统计,仅2015年一年,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就对地灾防治工作作出40次重要批示,国土资源部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部领导先后到三峡库区和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陕西、广东等地,指导地方完善防灾减灾体系;8月,部署开展矿山和水电工地地灾防治工作检查,派出11个工作组对全国14个重点省份进行督导。而陕西山阳滑坡、广东深圳人工堆土垮塌事件发生后,国土资源部启动地灾一级应急响应,姜大明部长、汪民副部长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宵衣旰食奋战一线。

    在基层,不少地方创新了汛期一线驻守督导工作制度,充分依靠技术单位的技术优势,组成汛期驻守督导工作组,协助指导驻地政府开展防治工作。重庆市构建了群测群防员、片区负责人、驻守地质队员、区县地质环境监测站四级防灾机制,收效良好。

    各项防灾措施的协调运用,形成亮点。“我们完成了1080个县(市、区)地灾15万详查调查工作和1.58万余处隐患点的勘查工作,共查出28.8万余处地灾隐患点。2011年至今,国家层面还制作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产品697份,中央电视台发布359次。”关凤峻介绍,“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始终坚持强降雨来临前主动疏散撤离受威胁群众。众多成功案例证明,这是避免地灾造成人员伤亡的最有效途径。”

    全民参与的防灾格局

    【全国共有29万多名群测群防员,做到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全覆盖】

    在采访中,关凤峻一直强调全民参与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重要性。

    “我们强化‘五条线’建设,以行政管理、事业支撑、应急处置、专家咨询、中介服务为主要内容,初步建立了以国家、省、市、县四级地质环境监测站为依托,专业技术单位、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防灾减灾工作体系。”

    如今,基层防灾机构建设正快速推进,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161个市(地、州)、990个县(市、区)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31个省(区、市)、171个市(地、州)和420个县(市、区)建立了应急技术指导机构。而在全面完成1765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已建成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774基层地质灾害防御能力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专业应急抢险队伍也得以逐步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库已经建成,成员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单位,其中包括国家级地质灾害应急专家200名。各地依托专业技术队伍的技术支撑,也建立了应急抢险专业队伍,配备了专业的应急调查及救援装备。

    “专家库的专家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每次发生地质灾害,专家都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2015年,各地共派出省级应急专家工作组904次。而在汛期等重点时段,3000名应急专家分区指导和驻守,专业队伍包县、包乡提供技术服务。”关凤峻告诉记者。

    此外,为增强群众识灾、防灾、避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国土资源部已连续3年组织各地,集中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和防灾避险应急演练,这让群测群防体系的效率大大提高。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针对已发现的隐患点,各地建立健全了群测群防体系,包括编制应急预案、明确启动条件和撤离路线、发放防灾和避险明白卡、向社会公布群测群防员和防灾责任人名单。全国共有29万多名群测群防员,做到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全覆盖。

    “各地还有所创新。例如,甘肃建立了‘6+1’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组织与责任体系,即省、市(州)、县(市、区)、乡镇、行政村、村民小组以及监测人,建起了一支近2万人的群测群防员队伍。这支队伍已经成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隐患排查、发现重大险情信息上报传递和报警、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让撤离中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  

    保障防灾资金投入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共投入210亿元支持地方开展防治工作】

    面对严峻的防灾形势和繁重的防治任务,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有力保障了地质灾害各项防治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十二五”期间,仅中央财政用于支持地方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投入,就达到了210亿元,共完成4000多个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保护了100多万人的生命安全。

    “2014年,在云南省试点的基础上,又增加四川、甘肃、湖南三省作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省份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应急和防治体系建设。”关凤峻告诉记者, “中央财政支持资金逐年增加,2015年达到55亿元,支持云南、四川、甘肃、湖南、西藏、陕西等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对地灾防治工作,地方财政也在努力进行保障。公开的资料显示,目前已有27个省(区、市)设立了省级财政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年度资金额度近40亿元。“十二五”期间,各级地方政府累计投入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近500亿元。

    各地还通过充分整合国土资源、水利、住建、移民、搬迁、生态恢复、扶贫等政策资金,形成防灾合力,发挥这些资金的最大效益。

    关凤峻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按照“避灾搬迁、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产业”三位一体的总思路,陕西省启动了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与改善民生双赢的陕南地区避灾移民搬迁工程。3年来,在陕南地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白于山区三大地带,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近5.5万户,消除了380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对18万余人的威胁。

    贵州省也从2015年起,集中全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地质灾害三年(2015~2017)综合治理行动计划,计划投入47.16亿元,实施1316个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治理项目,使73万人免受地质灾害威胁。

    谈及接下来的工作,关凤峻仍然强调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推进重点省份综合防灾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我们将以‘高标准十有县’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和应急演练为抓手,不断提高基层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并以云南、四川、甘肃、湖南等省为重点,狠抓监督和指导,推进重点省份地质灾害综合防灾体系建设。”

 

证书查询 |留言板|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