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 媒体之声

排查巡查复查:基层地灾防治的总体要求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关凤峻 发布时间 2016-03-06

      地质灾害防治中的排查巡查复查,是对基层地灾防治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对群测群防监测员的具体要求。其对各地的要求是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对群测群防监测员的要求是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排查巡查复查要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技化。

  排查能发现一些明显的地灾隐患,特别在地灾发生后的应急排查主要是找出可能导致二次灾害的隐患。现在,正值汛期,各地都在组织排查巡查复查,有很多地方采取领导分片负责方式检查督促,行政推动有力地促进了监测责任的落实。

  广大群测群防监测员更是顶风冒雨坚持排查巡查复查,正所谓“刮风下雨,别人往家里走,他们往外走”。群测群防监测员的雨中巡查和雨后复查是极其重要的,变形往往发生在这个时期,排查巡查复查对比发现的变化加上群测群防员的经验是预警预报的可靠根据,绝大多数的成功预警预报,都会找到排查巡查复查的工作基础。

  排查巡查复查是各地和群测群防监测员监测地灾隐患的有效工作方法,一要继续坚持,二要不断完善。要坚持各级领导负责的汛期检查指导,把面上的排查巡查复查做实,使之与点上的群测群防监测和专业监测连接起来,能够起到指导和检查的作用。

  成功避险案例和到基层检查发现,群测群防监测员都能坚持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要做到让所有的群测群防监测员都能做到,就必须要进行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设。要有激励,也要有约束,义务监测只能给予鼓励,职业监测就可以激励约束并用。地灾隐患监测是否能建立起一支职业队伍现在还不能明确回答,但给予监测员一定的补助和物质待遇已成为普遍,可以肯定的是补助和待遇适当提高,对激励约束并用的制度建设是有利的。

  排查巡查复查需要规范化,面上的需要,点上的更需要。什么时间查、查什么、怎么查、用什么查?都应有规范性要求,有规范有要求才能有监督有检查,才能保证全面落到实处。

  依靠肉眼观察、经验判断和简易仪器设备的辅助进行的排查巡查复查,也不能断然说没有科学成分,只是技术含量低了一些,这在过去和现在也无可厚非。但地灾隐患监测的科学化、技术化水平确实急需提高,不能止步不前。各地应充分认识,高度重视地灾监测科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进、提高地灾监测科技水平。

  典型案例

  ◆ 2007年7月7日6时,受连日暴雨影响,四川省达州市达县青宁乡岩门村发生了一起特大型山体滑坡,梯田在瞬间被扭曲解体,上千间房屋层层倒下。不到一个小时,这个以梨花和梯田闻名的“川东梨花之乡”荡然无存。幸而监测员在雨中巡查时发现了险情,及时发出了预警,岩门村552户2251人全部提前安全撤离,无一人员伤亡,成为我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报成功的一个典范。

  岩门村监测员谢光全,是第一个发现滑坡险情的村民,他说:我这个人没有什么文化,是个大老粗,但作为监测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情况必须了如指掌,特别是在排查、巡查、复查中发现滑坡体有异常情况,我就马上做出分析,立即向村主任报告。只要天一下雨,我就不能睡觉,只要看见哪里有裂缝,就拿起铜锣挨家挨户地大喊:“垮山啦!石头下来啦!要滑坡啦!大家快跑啊!”

  ◆ 杨云,是四川省邛崃市平乐镇同乐村的一名监测员,每年汛前都要对负责的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汛期内加密监测频次,遇到强降雨天气,他始终坚持夜晚每两小时巡查一次。

  2010年8月19日凌晨2点,平乐镇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强降雨,危急时刻,杨云翻山越岭前往地质灾害隐患监测点。在昏暗中,杨云看见监测点山体上的巨石已经严重倾斜,出现了严重位移,而洪水正在疯狂地冲蚀着巨大的裂缝。他紧急向市国土资源局和平乐镇政府请示批准后,立即拉响了警报器,并手拿铜锣,边跑、边敲、边喊,通知所有村民和景区内外来游客紧急撤离到安全地带。

  约1小时后,山体崩塌,数块巨石倾覆而下,山体下的房屋瞬间砸毁,公路被严重堵塞,因为杨云及时预报预警险情让相关部门能提前组织群众避让转移,未因为这次灾害发生人员伤亡,保障了296名群众和游客的生命安全。

  ◆ 2010年6月17日晚上,贵州省从江县普降大雨,群测群防监测员舒培源立即赶赴各个隐患点进行巡查。

  当巡查到丙妹镇江东中路滑坡隐患点时,舒培源用尺子测量监测点两桩点之间的距离,发现设置的三个监测点的距离均比昨天增大了2毫米。四个小时后,他再次巡查到该隐患点时,发现距离又增大了6毫米。

  裂缝的监测数据在短时间内变化如此之大,他立即向丙妹镇政府和县国土资源局汇报,然后连滚带爬向山下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区跑去,告知居民后坡出现了滑坡征兆。随后县政府立即启动了应急救援预案,将人员和重要财产转移到指定的安全地点。15户87名群众转移到安置地点后,数千立方米的滑坡体从山上滑下。由于发现及时,这次灾害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范宏喜 供稿)

证书查询 |留言板|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