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 媒体之声

生态空间监测始终贯穿在深圳城市体检评估中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布时间 2020-06-01

      深圳市将生态空间监测贯穿于城市体检评估全过程,探索生态空间“基础调查—监测评估—决策支持”工作框架和技术体系,努力打造兼顾“深度”预控和“温度”关怀的城市生态空间体检的“深圳范式”,为支撑深圳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更精细化和更高品质的全域生态空间管理提供坚实保障。

  主要思路和创新

  深圳城市体检评估注重生态引领,坚持资源导向与人地互动,多尺度量化生态空间品质,强化信息化支撑。

  生态引领,顶层嵌入全流程研究架构。基于对“空间—自然—社会”属性特征认知,深圳构建了调查获取、监测分析、应用支撑全流程框架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矩阵式生态空间监测评估内容体系:在空间视角下,开展反映生态环境状况的全域常态化本底信息调查监测;在自然视角下,注重“深度”预控,开展宏观和微观尺度下生态环境价值及影响的监测评估;在社会视角下,体现“温度”关怀,开展生态空间与人类活动互动关系的监测评估。

  资源导向,融合空间全要素本底调查。为了支撑生态空间本底调查实施,深圳构建了融合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的现状数据整合技术路径,创建了一套面向应用的调查内容体系,形成生态空间基本信息“一张图”,直观、快速、全面地了解各类要素情况及动态变化。同时,以基本生态控制线为对象开展常态化本底调查。调查显示,基本生态控制线构筑了城市蓝绿基底,空间上覆盖了全市90%以上的灌木林和天然林,涵盖了95%以上的大型水库、干流以及一级水源保护区,多数野生动植物资源在线内均有记录。

  深度评估,多尺度量化生态空间品质。一方面,开展全域覆盖的生态空间整体监测评估,结合城市土地生态“结构—功能—质量”研究逻辑,构建定量生态评估技术体系。评估显示,深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质量多年维持较高水平,生态空间植被覆盖度较高,承担了全市约86%的碳汇,是城市主要生态冷源;生态网络面临结构性问题,规划建设的20条生态廊道中,部分廊道断裂度指标较大,仍需持续开展廊道连通性的恢复工作。另一方面,聚焦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冲突相对剧烈的典型区域,以无人机为主要手段,采用三维绿量、植被覆盖、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量化模型,开展微观尺度的监测评估。比如通过构建高精度、可量化的点云模型,重点监测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测区范围内红树林覆盖率56%,三维绿量约84.89万立方米,与周边沿海滩涂构成深圳重要的自然栖息地。

  人地互动,多视角监测人类活动模式。在传统生态监测的基础上,深圳探索利用城市信息点(Point of Information, POI)、灯光遥感、交通刷卡等新型数据,构建模型算法监测生态空间内人类活动强度,探索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监测显示,生态空间POI密度热点区、灯光指数变化区具有边缘分布效应,且与人口分布密集区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利用POI数据计算生态社区人类活动强度,发现白芒、大望、田面等社区的强度指数排名前列,需要加强管控和引导。深圳以公交和地铁日平均刷卡数作为统计量,以生态空间涉及的交通小区为基本分析单元,对交通出行量(OD)进行统计和制图。空间上呈现若干个交通出行热点区,“出发OD”形成以大望—深圳水库为主的流动轴线,“到达OD”则扩展到中心公园—笔架山公园、白石洲—前海等为主的流动轴线,表明深圳高密度建成环境下人类活动与生态空间的互动紧密。

  定量集成,搭建场景式生态信息系统。以应用为导向,基于对生态空间量化分析模型实现、数据库建设与可视化等需求,强调系统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可移植性,深圳开发了生态综合评价信息系统,集成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生物多样性评价、生态敏感评价、管理应用等多个场景的功能模块,强化信息化支撑。

  实施成效

  深圳针对城市生态空间实施年度体检,既是落实响应国家提升空间治理能力的要求,也是完善深圳生态空间管理、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现实需求,有效推动了生态保护理念在空间规划编制和管理决策中的实践应用。

  维护生态安全格局。通过常态化开展“源地—廊道”生态网络监测,近三年发现约90处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并逐一建立空间数据库,制定生态系统连通性与稳定性“双提升”的近远期实施策略,共同维护深圳着力构建的“四带、八片、多廊”全域生态安全格局。

  推进空间监管治理。针对监测评估发现的各类问题,深圳建立“监测—监管”联动工作机制,专项推进生态修复、现状建设退出、疑似违规建设的及时查处等工作,促进盲婆坑矿山整治、西湾红树林修复等重点项目实施,提升生态空间治理能力。

  辅助规划编制决策。通过开展生态空间调查监测评估,提供了对生态要素、人文要素等多个维度评估结论,支撑了深圳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规划实施评估等系列专项工作。

  支撑政策制定修订。基于翔实的空间数据和科学评估,生态空间体检既能全面反映城市生态主要特征,又能抓住实际管理细节开展深入论证。基于此,深圳对“症”提出了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手续完善用地分类处置等政策建议,在生态空间顶层政策设计中得到充分响应,有效支撑《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城市更新促进公共利益用地供给的暂行规定》等政策编制与修订。

  工作展望

  下一步,深圳将以系统的生态学思维,从过程管理和精细治理的角度,逐步完善全域生态空间的整体布局和分级分类监管体系,强化管理决策的科学支撑。

  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监测体系。未来,深圳将结合既有生态空间监测评估制度,将生态空间作为重点,建设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估体系,整体审视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定位、生态空间的保护修复、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等,支撑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

  持续推进生态空间管理信息化。为了满足自动化、在线化和可视化监测监管要求,深圳将持续探索生态空间综合管理信息化的可行路径,结合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多规合一”信息平台等,创新长周期监测、三维可视化、图数据库等工作模式,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管理智能化水平。


证书查询 |留言板|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