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地灾防治 全力出击
江苏地矿局:体系化布局全链条智慧平台
实习记者 赵倩倩
7月4日,赶在连续降雨袭来之前,江苏省镇江市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中心的技术人员在市区某边坡挡墙处布设了裂缝仪,对该裂缝情况进行实时自动监测。
步入主汛期,江苏已发布了两次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作为江苏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技术力量,江苏省地矿局所属9个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中心24小时值守,加强隐患排查和监测预警,防灾于未然。
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技术人员在南京进行地面塌陷应急抢险
2015年,在原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与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江苏省地矿局先后在南京、常州、镇江、苏州、徐州、连云港、南通、淮安、盐城等9市成立了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中心,勇担当地质灾害防治主力军。今年入汛以来,各中心先后投入2703人次,投入应急资金684.7万元,对71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巡查1374点次。
按照江苏省地矿局统一部署,9个中心汛期全面开启“7×24小时”值班工作制,分别根据属地实际,制订完善了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充实应急物资储备,确保技术力量和应急物资可在接警后1~2小时内到达现场抢险救援。截至目前,今年汛期9个中心已参加应急调查、勘查和抢险施工75次,对33处重要隐患点或建立了智能实时监测系统或开展了人工监测。
地灾监测网络的构建,能够有效提升地灾预警能力。江苏省地矿局先后在镇江跑马山、常州舜过山、徐州邳北希州石膏矿区、南通五山地区等地建立了自动化智能监测系统,通过每20秒监测一次位移数据、每5分钟监测一次裂缝变形数据等各类信息,实时掌握地灾隐患点的变化情况,提升了地质灾害预警的科学性、及时性、准确性。
2015年起,该局体系化布局地灾防治智能化工作,通过“互联网+地质”技术,打造了地质灾害排查、巡查、核查以及监测预警全链条的智慧平台。该局自主研发了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集成了每年巡排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并实时更新,为隐患点建立了详细的“健康档案”。系统还实现了险灾情一键上报,助力构建严密的群测群防网络。经过不断调试升级,这套系统已在常州、镇江、徐州、淮安等市推广应用。
据预测,今年江苏气候状况总体偏差,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江苏省地矿局将进一步深化与省、市有关部门的合作,推进联防联治,不断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智能化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江苏省镇江市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中心人员在巡查地灾隐患监测点
贵州地矿局:早发现早处置消除安全隐患
特约记者 王国甫 通讯员 田景轩
近日,贵州省常务副省长李再勇在余庆县调研汛期安全生产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时强调,汛期已至,省、市、县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摆在首位,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全面消除安全隐患。
在白泥镇满溪村沟溪崩塌隐患点,李再勇详细听取了余庆县自然资源局和地灾技术保障单位贵州省地矿局106地质大队关于隐患点险情、监测巡查情况、安全防范措施和下一步治理情况的汇报。他要求,对危害性大的地灾隐患治理要特事特办,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消除安全隐患;加强病险水库、山洪灾害、地质灾害点等薄弱环节排查巡查,做到险情早发现、早处置;建立统一指挥、多方协作、群防群控的工作机制,形成防灾减灾强大合力,确保安全度汛。
6月23日14时至24日7时,贵州晴隆县等地出现持续大暴雨,其中安谷乡降水量达208毫米,达特大暴雨级。贵州省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自动分析后提前约1个小时发出橙色预警,贵州省地矿局117队立即按晴隆县自然资源局临灾避险预案要求,前往地灾点调查,分析原因,并提出紧急撤离群众避险建议。6月24日13时24分,安谷乡前进村团坡组大寨发生局部失稳,土体下滑5000余立方米,阻断通村公路。由于当地政府根据预警及时主动采取了防灾撤离措施,未造成人员伤亡。
据了解,贵州自2018年纳入全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重点省份以来,已经建成并试运行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建成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502处,安装设备共计13646台套,在线运行率达95%以上。在大寨隐患点,共安装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监测站3台、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基站1台、雨量计1台、普适性裂缝仪1台,为成功预警奠定了坚实的技防基础。据保障组专家介绍,本次地灾成功避险得益于人防+技防的完美结合。
四川地矿局:智能识别实现提前预警
本报记者 罗会江
6月29日,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受强降雨天气影响,降雨量达到100毫米,四川省地矿局202队派出专业技术人员,配合宜宾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叙州区分局,对6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主动避让措施,成功转移受灾农户110户423人,确保了地灾点上受灾农户的绝对安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过去是依靠群测群防,即以人为观测为主、专业技术配合的方法,今后将逐渐发展成以‘空天地’一体专业化监测为主、群测群防为辅的现代化监测预防手段,即通过卫星解译、气象数据早期预报、无人机航拍、地面自动化监测仪监测等多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早期智能识别,提前预警。尤其对高位远程和体量大的地灾,以及人力监测难以完成的地方,新技术更显优势。”驻宜宾的四川省地矿局202地质队副队长刘洪说。
作为基层地灾防治主力军,截至目前,该队今年在8个区县共排查659个重要隐患点、检查安置点89处、核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28处;协助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完善了739处地质灾害预案点的“一表两卡”和警示牌更新完善工作;对地质灾害监测责任人、专职监测人和受威胁群众开展了防灾避险知识宣传培训,达17360人次。
智能化自动监测手段不仅在地灾监测预防中广泛运用,在油气管道监测预警中也得到推广应用。四川省地矿局下属四川地质勘察院集团有限公司结合多年的地灾管控经验,采用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创新研发了一套具有长输油气管道特色的监测预警体系,并在西南管道公司、西部管道公司、西气东输管道公司、东南亚管道公司等国内外各大管道公司成功应用,通过多因素耦合预警模型综合分析实时的监测数据,先后发布各级预警300余次,实现了灾害的“治早治小”,减少直接经济损失30多亿元,有效地支撑了管道的安全运营。
广东地质一队:协同作战支撑珠海地灾防治
本报记者 刘文祥 通讯员 熊坤梅
7月3日,受前期降雨影响,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高栏港区发生削坡建房垮塌、崩塌等6起小型地灾隐患。广东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广东地质一队”)出动3名地灾专业技术人员,一一进行地灾调查排查。从入汛到7月6日,广东地质一队已发布四级预警12次、三级预警6次,出动应急调查巡查人员109人次,巡查(排查、核查)地质灾害隐点44处,编写应急调查表(报告)23份。
广东地质一队应急调查海岛上的一处崩塌地灾
作为地灾防治技术支撑单位,广东地质一队多年来全方位协助支撑服务珠海市地灾防治工作,技术支撑力度不断加大,服务广度不断延伸,全方位满足珠海市地灾防治工作需求,与珠海市自然资源局逐步建立起了深厚的“战友”关系,较好地融入到了珠海市地灾防治工作体系中。
广东地质一队大队长甘展孜介绍,自2014年起,该队每年都会与珠海市自然资源局以及各个分局分别签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咨询服务协议,并组建相应的地灾应急抢险小组、应急响应技术工作组,形成应急响应工作机制。当暴雨、台风或者突发地质灾害发生时,每个小组提前进驻到各分局,与珠海市自然资源系统的工作人员一起巡查巡检地灾隐患,撤离临险人员。
珠海市高度重视地灾防治工作,连续两年将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列为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今年,该队从技术角度继续对此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一是完成汛前巡查排查,科学预测2020年珠海市地质灾害发展趋势,提出重点防范期、防治重点和防治任务建议。二是实施地灾预警监测。珠海市地质灾害预警中心24小时值班,密切关注、分析雨情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及时准确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三是提高地灾应急技术响应效率。成立了8个地灾应急技术响应小组,固定对接珠海市自然资源局和属下7个分局,在接报地质灾害灾(险)情时,第一时间赶赴地质灾害现场协助属地区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处置和抢险救灾等工作。四是开展地灾防治专业培训,为珠海市自然资源局系统地矿管理人员培训授课,同时也在大队内部开展地灾防治专业培训。五是配备齐全地灾应急抢险物资,进一步配备好装备,并购置一批小型无人机、智能地质罗盘,提升地灾抢险专业化、智能化水平。
全方位服务防灾救灾
艾子
暴雨如注,洪流滚滚,这样的场景近期频繁出现于我国江南、华南、西南地区:四川冕宁,大暴雨造成20余人遇难失联;湖北宜昌,两层楼房瞬间被洪水推倒;广西,洪涝地质灾害已致42万人受灾;云南、湖南、重庆等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的红色预警也一再拉响……
汛情严峻,作为重要技术支撑力量,全国各地的地勘单位也迅速行动起来,奔赴一个个地灾高发区和隐患点,监测、排查、抢险……实际上,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他们所做的并不仅仅是汛期的及时出动,更有平时在技术研发、规划编制、工程治理等方面的持之以恒、兢兢业业,而所有的行动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强化统筹协调,规划是基础。在广东珠海,地勘队伍将技术服务融入了地方政府地灾防治工作的最前端:在完成珠海全市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珠海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珠海市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
排查风险隐患,科技是保障。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地灾防治工作更加凸显科技的作用,不仅有普适性地灾监测预警新技术新装备的“上岗”,更加强了对各类相关大数据的综合研判,以及与互联网等其他科技力量的融合应用。在“地无三尺平”、山地地质灾害高发的贵州,地勘单位充分应用正在试运行的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密切关注新、老地质灾害隐患点,实现了巡排查的高效常态和应急处突的快速反应。
化解灾害风险,工程是手段。在四川、广东等许多地方,地勘单位是地灾治理工程当仁不让的主力军,他们全面参与相关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在应急抢险排险、保障危险地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我国气候和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高发多发。作为地勘单位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准确地判断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尽可能快地发出预警和展开救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这场长期而又艰难的“战争”中,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地勘单位都会牢记使命、冲锋在前。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