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生态功能放在首位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海洋生态系统脆弱,是沿岸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依托。受陆源污染物排海、沿岸开发强度大等因素影响,滨海湿地丧失、自然岸线遭破坏,急需开展生态保护修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渤海生态环境保护,将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列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大战役之一。2018年,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渤海综合治理的时间表、路线图,生态修复攻坚拉开帷幕。
生态修复是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重点任务之一,由自然资源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根据《行动计划》,到2020年底,滨海湿地整治修复规模不低于6900公顷,整治修复岸线新增70公里左右。然而,渤海生态修复时间紧、任务重,特别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任务目标能否高质量完成?记者带着相关问题进行了实地采访。
核查先行
科学制定生态修复方案
实施生态修复,摸清问题是前提。
《行动计划》发布不久,自然资源部即组织北海局开展渤海生态损害状况核查工作。这是对渤海重要、典型海洋生态受损区的一次全面核查,科学准确掌握了河口海湾、岸线岸滩、砂质岸段、海岛、海草床生态系统、外来物种入侵、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7个方面的生态损害程度和致因。
在此基础上,环渤海三省一市(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天津市)以恢复渤海海岸线和滨海湿地的生态功能为目标,充分考虑地理条件、气候差异、经济状况,因地制宜确定修复任务和技术路线,制定了62个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已有海堤、护岸的生态化建设,清除岸线两侧违法构筑物和设施,恢复岸线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退围还海(湿)、退养还滩,疏通潮沟、增加纳潮量,改善受损滨海湿地的水动力环境条件,促进滨海湿地自然恢复,遏制滨海湿地生态功能退化趋势。
2019年,自然资源部委托北海局利用海洋生态损害状况核查、海洋督察、围填海现状调查等工作基础和成果,内业核查和专家审查相结合,审核三省一市的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的合理性,为科学修复“把脉问诊”,指导地方完善技术路线和工程措施。
记者走访了山东省烟台市长岛区的长岛岸滩整治修复项目(三期)、庙岛岸线岸滩综合治理修复工程、北长山岛西南侧岸线岸滩综合治理修复工程。据项目管理人员介绍,在这些项目的最初实施方案中,部分内容曾被北海局否决了,原因是没有针对渤海生态损害主要问题,而是以修堤筑坝为主,这不符合重在恢复生态功能的要求。随后,山东省重新编制了项目实施方案,并再次组织专家论证,使项目更加突出生态功能的恢复。目前,这些项目正全面推进修复工程实施,计划整治修复海岸线13公里,已完成6.1公里。
抗疫攻坚
强化项目组织实施管理
2019年4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渤海生态修复工作的通知》,要求地方高度重视渤海生态修复工作,并针对提高项目实施的科学性、简化项目用海审批手续、坚决防止违法问题发生、加强项目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针对疫情对项目实施的影响,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于今年4月组织召开视频会,对克服疫情影响加快项目实施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要求三省一市加强组织协调,积极落实精简审批、创新招投标等政策措施,全面推动项目开工复工。
三省一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积极落实相关要求,加强项目实施的组织和指导,会同财政、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强化资金使用监管,有力促进了项目开工建设。
辽宁省建立了周报制度、督导制度,省自然资源厅领导带队组成联合督查组督查项目实施。同时,就简化审批手续、压缩办理时限作出具体规定。此外,针对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特点,明确了项目环评的要求和程序,印发《关于加强渤海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以强化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管理。
河北省建立了工作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定期组织专家和技术骨干现场指导项目实施,并协调省内有关单位,解决沙滩修复砂源问题,为项目实施提供保障。秦皇岛市制定了《渤海综合治理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统筹调度,确保专款专用。天津市明确了部门责任分工,全过程监管项目实施。 针对疫情影响,山东省部署市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主动与相关部门对接,简化项目审批程序,要求各市按规定时间将中央财政资金支付施工方,不得以任何方式虚列支出,不得以降低付款比例、提高质保金等方式滞留结转,并通过政府采购绿色审批通道及网络开标等方式有序推进项目复工建设。
严格监管
确保高质量完成修复任务
根据自然资源部部署要求,北海局建立了渤海生态修复项目常态化监管制度,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
“现场监管是常态化监管的一部分,可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保障修复效果。”北海局海洋生态修复处工作人员于凤介绍,通过现场座谈、踏勘问询、无人机拍摄和卫星遥感等多种方式,可实地掌握生态修复项目的施工进度和存在问题,并针对可能影响项目实施的风险点与主管部门或实施单位进行有效沟通。
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有一处位于黄河入海口的滩涂,了无边际。5月,北海局所属烟台中心站开展了东营生态修复项目现场监测,内容之一是调查项目区域内的潮间带,历时3天,涉及海岸线30多公里。监测人员先用无人机进行航拍,然后根据现场情况和施工程度确定断面位置,进行潮间带取样。
“监管需要用数据说话,这次监测按照技术指南,围绕生态修复项目区域共开展了26个水质、13个沉积物及生物、7个断面42个潮间带生物站位的调查。”烟台中心站监测站站长纪殿胜说,“其中,涉及潮间带810公顷,获取监测数据1000余组,无人机飞行15公里,取得了600余张无人机监管及环境照片。高科技手段高效辅助监管监测,为后续生态修复项目调查提供了宝贵经验。”
据了解,东营这一生态修复项目竣工在即。该项目通过退养还湿,集中连片修复,恢复了滨海湿地,并在向海一侧构建了牡蛎礁—海草床、海藻场生态系统,在向陆一侧种植了柽柳防护林,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生态修复格局。
在天津、辽宁、山东、河北,生态修复工程星星点点分布在渤海岸线,有的已基本完工,正进行评估验收,有的正有序推进,追赶被疫情耽搁的工期。
“渤海62个生态修复项目已全面开工,完成滨海湿地修复3252公顷,海岸线整治修复36.3公里,计划年底前收官。”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是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决战之年,我们将在打赢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上再下功夫,继续加大监管力度,开展专项调研督导,督促地方抓住项目施工的黄金时期,倒排时间节点,科学组织施工,高质量完成任务,为打造美丽渤海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