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森林海,探索市场化修复废弃矿坑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位于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的森林海废弃矿坑群生态修复与综合利用项目, 2021年纳入广东省首个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试点,通过政府牵头、企业主导、技术单位支撑,推动144公顷“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与矿山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并实现2023年全年吸引游客超120万人次,年营收4亿元,带动1500多就业岗位,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文旅开发+农业种养” 的矿坑治理之路,生动阐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森林海矿坑修复后美景
图源:森林海度假区
一、修复背景
森林海废弃矿坑群的7个废弃矿坑,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增城区派潭镇高滩村租地给社会主体开办采石场形成。
2003年前后,按照广东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采石场整治和复绿的工作部署,采石场陆续关闭并进行了复绿治理,场地遗留下6 个坑塘水面(其中一个矿坑回填)。
森林海矿坑位置图
图源:生态修复与综合利用方案
然而,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矿坑的整治和复绿标准不高,矿坑周边诸如地面局部塌陷、湖岸滑坡等安全和生态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2005年森林海矿坑周边农田塌陷
图源:森林海度假区
森林海矿坑湖岸滑坡
图源:作者自摄
2019年后,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广东省出台《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开展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试点工作的通知》,将森林海废弃矿坑群纳入了广东省十个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试点之一。以此为契机,地方政府引入了广东省森海投资控股集团对6个废弃矿坑开展进一步的生态修复与综合利用,集团委托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技术方案,指导一系列治理与盘活,市场化推进废弃矿坑生态修复创造了明显的生态修复成效与生态产品价值,目前,废弃矿坑修复和利用后,已被列为广东省省级旅游度假区、乡村振兴示范点,广州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修复后的森林海矿湖及湖岸
图源:森林海度假区
二、亮点及主要做法
1. “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方案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依据灾害与风险、生态系统与景观风貌两类评价,从“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源头出发,制定了地质风险防治、河湖生态治理、农田综合整治、植被风貌整理、动物生境保护 “五步走”生态修复策略,形成144公顷的“山水林田湖草” 源头修复、综合治理一张图。通过回填土、筏板基础填补地陷坑洞、石笼+固土地被防治滑坡等施工措施,原本有风险的矿坑周边土地安全隐患得以消除;通过河道拓宽与矿湖连通,提高了区域行洪调蓄能力;以乡土榕树为基调,水生植物软化岸线,营造了水清岸绿的多层次森林群落。
森林海生态修复一张图
图源:生态修复与综合利用方案
经过生态修复,森林海废弃矿坑群增加了44.2公顷生态矿湖、3.9公顷自然河流、9.3公顷水岸森林、30.1公顷大地农田、26.2公顷四季森林、30.3公顷景观园林,消除地灾隐患和自然伤疤的同时,预计每年可吸收尘埃5910吨,吸收二氧化硫380吨,增加蓄水5320吨,极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森林海生态修复前后对比
图源:森林海度假区
2、灵活用地突破旅游用地指标瓶颈
为提升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效率,推进144公顷自然森海的生态产业化开发经营,依据《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广州市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方案》和乡村振兴系列政策,森林海围绕田园、休闲、康养、演艺四大类27项综合利用项目,开展了低密度、小体量,集文化旅游、现代农业体验、主题游乐、康养休闲于一体的生态产业化示范区打造。
森林海项目范围内,除11公顷为已供建设用地外,其余旅游配套设施均依照相关激励政策灵活落实用地。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以及不破坏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不影响地质安全的前提下,修复后建设的房车、观光台、栈道等非永久性附属设施,以及不超过8米的道路不占用建设指标。此外,确需建设用地的1.5公顷旅游设施用地则依据《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实施点状供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通知》申请点状供地。
目前,依托自然森海的生态价值,森林海通过规划建设湖潜、游湖、水上餐吧、水上运动、阳光沙滩、低空飞行等生态产品,在较少占用建设用地指标的基础下,充分保证了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资本“进得去、退得出、有收益”。
森林海“沙滩”修复前后对比图
图源:森林海度假区
3. 政府牵头、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实施路径
基于“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废弃矿坑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的实施主体尤为重要。森林海试点项目引入的社会资本力量——广东省森海投资控股集团积极探索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修复治理,构建了“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新模式。
具体实施中,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将森林海废弃矿坑群纳入《广东省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试点名单》,增强了企业的投资信心,市、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积极指导修复主体广东省森海投资控股集团编制《森林海废弃矿坑生态修复与综合利用方案》,明确了支持政策的实施路径,最后方案由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审查通过,形成了对整个修复过程的支撑。森林海项目开发治理与市场化运作期间,省、市、区、乡镇各级政府,依据自身职能提供行政支持,同时修复主体积极征求周边村民意见,获取村民、市民志愿者与组织科普教育学校的游览反馈,以此对生态修复与综合利用实践成果进行评估和完善,切实保证了政府、企业、社会的发挥正向参与作用。
市场化推进矿山生态修复试点方案实施路径
图源:生态修复与综合利用方案
4.促进自然资源与农业产业融合
森林海地处的派潭镇是广州市重要的农业发展保护区,农业特产丰富,丝苗米、凉粉草、莲雾、番石榴等都是本地特色农产品。森林海项目积极推进矿山生态产业化,依托区域优势农产品和生态产品资源,形成以矿湖鱼养殖基地、稻米种植及文化示范基地、有机蔬果种植基地、现代农业展示基地为核心的,集游、学、研、娱、农于一体的产业园。修复后的坑塘水体养殖的特色品种—深水矿湖鱼、修复后土地上种植的生态有机农产品,均由企业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推广和销售手段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有效转化生态效益。此外,项目规划建设了“森林谷”农事研学园,通过“农事+体验+游乐休闲”的模式,打造乡村体验工坊和农业休闲乐园等产品,开展各色节庆丰收与体验活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绿色产业富民惠民。
5.联动区域资源带动乡村振兴
作为广东省目前唯一完成社会资本引入和生态修复产业化转型的试点项目,森林海试点项目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与增城北片区旅游发展规划,给周边地区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了整个片区的乡村振兴。
依托片区的温泉、矿湖、森林等优质自然资源,结合毗邻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的区位优势,森林海有效带动了周边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的发展。区域新增农家乐20余家,暑假期间翻台率提升五倍以上,原本矿坑边经营困难的农庄变成了一片繁忙景象,日营业额突破五万元。此外,度假区雇佣本地劳动力 800多人,周边30余家民宿都租赁给森海集团作为员工宿舍,使平均每家民宿稳定收入10万元以上,较原来不稳定的收入提高2.5倍以上,有效帮助片区农民增收致富。
森林海旅游度假区
图源:森林海度假区
同时,在地方政府的倡导推动下,森林海积极联合周边多种旅游业态,与各渠道商、银行、周边民宿开展多方位、宽领域合作,共同打造“酒店+白水寨”、“酒店+万果小镇”、“酒店+民宿”等一站式通票,促进了景区、民宿、农家乐、农场等旅游产品的深度融合发展,助力派潭镇荣获“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镇”称号,推动派潭成为广东文旅发展的领头羊、排头兵,打响 “广东乌镇”的品牌。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