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 媒体之声

972人成功避险的背后

来源: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 2016-07-27

5分钟!如果再晚5分钟,倾泻而下的泥石流可能掩埋一切。

7月6日,望着眼前这条汹涌的定曲河,四川省得荣县斯闸乡冻谷村专职地灾监测人员扎西彭措,腿还有些发软。就在5分钟前,他才和村民紧急撤离至安全地带。回头,就见滚滚的泥石流“咆哮”而出。

当天19点15分,得荣县斯闸乡冻谷村暴发泥石流灾害,初步估算冲出泥石流固体物质约3.6万立方米,导致定曲河行洪受阻,水位抬高。幸运的是,由于监测预警及时、临灾避让果断,没有出现人员伤亡。

今年入汛以来,四川省已经历了7轮区域性强降雨,降雨量、暴雨次数均较去年同期明显偏多,地质灾害呈频发、多发、高发态势,防灾,成为一场“硬仗”。与此同时,四川防灾战役的成绩同样瞩目:成功避险19起,避免伤亡人员972人,避免经济损失1720万元。

早准备,早部署,早落实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今年各地共上报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较大规模的地质灾害450起,地震灾区及川南泸州、宜宾等灾情偏重。“汛前就预测今年地质灾害较2015年偏多的可能性极大,防灾风险极高。”四川厅地质环境处处长蒋俊介绍。

打“硬仗”,就必须早准备、早部署、早落实。

早准备——今年2月,四川厅就提前组织专家分析、会商、研判灾害趋势。

早部署——3月初,国土资源部门启动了覆盖全省的地灾拉网式排查,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早落实——4月中旬,四川省政府召开全省防汛抗旱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四川厅根据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先后多次召开全省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和调度会,对防灾工作进行适时的督导推动。“早动,才能早主动,才能把防范地质灾害这根弦绷得更紧。”四川厅厅长杨冬生介绍,随着主汛期的到来,四川省龙门山区、川西高原区、川东北及川南盆周山区,特别是“4·20”芦山、“11·22”康定地震灾区仍将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

高位压实,一线落实,培训扎实

7月4日~9日,四川省迎来今年入汛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一次区域性强降雨过程,多地上报数起地质灾害。

就在这6天的降雨过程中,四川厅召开了多次暴雨蓝色及以上预警视频会商调度会,累计向全省地质灾害专职监测人员和防灾责任人发送预警短信8.8万条,向处于高风险区的监测责任人、防灾责任人及国土资源系统相关负责人发送实时风险预警短信4246条。“进入主汛期,也就是到了打硬仗的关键时候,能否把各项防灾工作落到实处,是打这一仗的重中之重。”杨冬生坦言,突出抓好“高位压实、一线落实、培训扎实”,是抓落实的基本前提。

高位压实,意味着严格落实防灾责任。随着全省38702处地灾隐患点防灾责任数据库更新,每一处隐患点的防灾责任也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同时,四川省还面向社会逐点公示了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信息,全面接受社会监督。

一线落实,也就是层层压实担子,各项防灾措施进一步深入细化。从5月1日起,国土资源部门坚持每天面向全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每周开展趋势会商并报送趋势预测报告,为汛期防灾提供决策参考。

培训扎实,重点在加强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截至6月底,全省已组织培训演练10853场,近73万人次参训参演,仅四川厅组建的50余人省级专家宣讲团就开展了重点培训143场次,培训人群超过1万余人次。

督导检查,“发点球”通报,“回头”查看

6月27日凌晨,九龙县烟袋镇境内发生局部强降雨,导致毛菇厂村、烂铺子村、烟袋村发生群发性地质灾害。

烟袋镇,是当地有名的“地灾镇”,地形地质条件极差,且通信、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尽管面临多种不利因素,当地却能在灾害发生前短时间内成功组织600余名群众安全撤离,无一人伤亡,实现了地质灾害成功避险。“除了日益完善的防灾体系,还得益于部署快、行动快、撤离快、处置快。”总结此次成功避险,业内人士分析,更有力的举措在于汛前的督导检查。

3月以来,四川省国土资源部门就开展了全方位、多轮次的地质防治工作督导检查。3月,对全省21个市(州)的汛前防灾准备工作进行了检查。4月,国土资源执法力量对重点区域在建工程防灾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组成6个联合督导组,16个成员单位全部参加对在建工地地质灾害防范准备和措施落实、隐患整改情况进行检查。由58家专业单位共计553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汛期应急抢险小分队,还对全省21个市(州)158个县(市、区)进行常态化的驻守督导,指导帮助市县做好防灾工作。

“通过督导检查,发现了200多个问题,采取了逐条梳理、建档立卡、‘发点球’通报、开展‘回头看’等多种措施,督促问题整改落实。”四川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进一步督促工作落实和问题整改基础上,全省还将加快地灾治理和避险搬迁实施进度,严密部署、严阵以待,坚决打赢今年汛期地灾防治这场“硬仗”。




证书查询 |留言板|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66号世纪科贸大厦B座2层 电话:010-62119819

京ICP备1205217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1900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从行业工作角度出发,所载信息部分来自相关媒体,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Baidu
map